那些無效且壞了整個行業的陌拜和陌拜電話硬傷
?因為名下電話號碼注冊了4家公司,開了16張信用卡,做過無數招聘和幾次貸款,所以,信息早已泄露,我每天能接到銷售電話平均150多個。
我是營銷策劃出身,再加上處在創業中,所以這樣的工作性質讓我很“變態”:所有電話一律接聽,所有傳單一律接手,為的就是找到那萬中無一讓我心動的銷售或者設計,然后留下對方聯系方式,把對方作為我企業人才庫的備選人才。
基于這樣的前提條件,我來吐槽吐槽那些無效且壞了整個行業的陌拜和陌拜電話硬傷。
◆◆ 關于態度?◆◆
>> 首先,叫錯我公司名字的一律沒有機會跟我說第二句話了。
準備工作都不做好,我怎么信任你們的能力和態度?
>> 其次,方言地區,跟我對話兩三句后,仍舊不把自己的口音改成順著我走的普通話,也沒有機會成交了。
就算不愿意投其所好,最起碼要在同一頻道上面對話吧?
>> 第三,我接通后,聽見對方有拿起聽筒的那個聲音,基本沒有機會說出第二句話給我。
不要求你像華爾街之狼那樣,把聽筒貼在臉上,但是最起碼不要讓我有“被釣魚”的感受;或者說,你們公司能不能配置個耳麥電話?
>> 第四,開口第一句問題是確認我身份或者自報家門我可以理解,但是第一句說“抱歉打擾您了”那就真的是打擾我了。
我眼里的銷售,是帶給我解決問題的全套方案體系的,是來幫我忙救我于危難的,不是來拿我試水看看我能不能被忽悠一下說不定就買了的!
◆◆ 技巧 ◆◆
>> 第一,其實銷售優于營銷的地方在于場景。
銷售比起營銷,有足夠的時長發揮,也有足夠精確的現場反饋來調整戰術。
所以,不同銷售場合,需要采取不同技術。
比如電話膜拜,最好第二句就直接明確說出:我是做什么的,我能給你解決什么,我是誰,我比起同行有什么不同(或者優勢)
注意順序:按照首因和近因效應,第一句給出比較直接(接近終極目的)的信息,最后一句是在前面鋪墊之后給出的殺傷力總結。
中間第二第三句是否被記住(或者被聽清楚)不重要,只要一、四兩句發揮功效,自然甲方會反過來確認第三句“你是誰“這個信息。
>> 第二,如果你做了功課并且表達了出來,尤其是針對性功課,我會高看一眼,至少會聽你說完,然后給一個否定或者肯定的反饋。
比如,“我看到您網上介紹說……”,“我了解到您公司去年業績是……”,“我前幾天去體驗了一下,個人感覺有這幾點不明白……”
>> 第三,不是每個人可以對自己目標甲方的行業理解與分析都很正確的(更談不上透徹)。
所以,與其用自己在人家的行業門外臆想的策略,不如改用發問的方式,說話盡量口語化,不要程式機械官方。
這樣的態度,甲方說不定會多解釋一些,在這一來二去的對話里,就可以找到破綻、對方的顧慮、行業痛點、負責人心理。
這時候再約見或者進一步銷售,至少能夠把信息有效傳遞出去,并且不至于直接滅掉二次電話(比如掛電話后被拉黑)或者當面拜訪的機會。
◆◆ 最后?◆◆
我必須要狠狠吐槽一下所有“扮演銷售角色”的人,在“勸”別人做某事或者購買某物時,常犯的很低級的一個錯誤:
不問對方的“目的”是什么,是否是大眾目的或者自己心里默認的目的,而盲目“勸導/銷售”:
比如:我常常去超市買菜,我為了方便制作“醬紫”這個產品,專門挑100g左右的小紫薯,2個榨1杯剛剛好。
而超市賣菜的大媽,經常會“教”我說:“你挑大的呀,大的方便剝皮。”
又或者,我為了非當即食用,經常挑選半熟西瓜、牛油果、番茄等等,而賣菜大媽會喜歡上來告訴我:“別挑這些,這些還沒熟,你要挑顏色深的,拿回去就能吃了。”
同理類似的事情,我記得有一回舅舅打電話時勸我“少吃些外賣”,“容易得癌癥”,我當時懟了回去“我不在乎活的久不久,我只關心我活的爽不爽。你怕死,你就活的步步為營好了。我只要活的開心自在,我不需要克制。”
這是個極端的例子,舅舅默認了我的目的是“活得久”,而“活得久”并非我的目的,所以產生了“銷售無效”的結果。
所以,了解客戶需求,才是銷售在銷售前最需要了解的關鍵點,否則就算你廢了再多口舌,也是在做無用功!
?